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:为什么孩子遇到困难了,碰到不如意的事情,总要先发脾气、哭闹一番浙江股票配资,而不能冷静下来,去想想怎么解决问题?
毕竟,发火哭闹不能解决问题,只会放大问题。
简单来说,这个现象的出现,是和孩子的前额皮层发育成熟度有关系,越小的孩子越不成熟,越无法快速控制情绪,启动解决问题的神经通路。
那是不是就放任孩子大哭大闹,发脾气,不解决问题了呢?
当然不是了,知晓这个规律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我们的引导方向:
1、接纳孩子遇事会先哭闹发脾气这个事实,这是正常现象
2、引导方法要兼顾“疏导情绪”和“解决问题”两个方面
展开剩余91%经过2年多的实战,处理了几十次儿子的发火哭闹,我总算是摸到了一套万能流程,屡试不爽,将让人头疼的糟糕情绪事件转变为了有价值的成长点。
这套流程既可以提高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,又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,解决问题的能力,最重要的是,还能增加孩子的“自我效能感”,真是一举三得。
如何将孩子的“糟糕情绪事件”转变为“有价值的成长点”就拿我家最令人头疼的眼睛训练这件事来说吧,做过训练的父母应该都知道,很枯燥很无聊,而且是成年累月的坚持,每天都得做,我家需要做6次,早上三个项目,下午三个项目。
儿子刚开始做的时候,总要发脾气,拍桌子、扔掉训练工具,看到他发脾气,我也忍不住火冒三丈,凶他一顿,然后他就开始哇哇大哭。
时间就这么一分一秒的过去了,该做的训练迟迟不能顺利进行,每次训练都是以发火开启,中间穿插着训斥、威胁,最后在抹着眼泪中做完,整个过程下来,训练效果大打折扣,我和儿子的情绪也非常糟糕。
后来,我开始尝试使用“万能流程”,现在,儿子发脾气的次数很少,我们可以做到按时、按量的完成训练,只要我一拿出训练工具,他最多磨蹭5分钟就过来训练了,尽管偶尔还会闹情绪,但很快就能调整好。
流程的具体步骤如下,大家可以作为参考:
1、说出孩子的情绪,真情实意的共情
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,没有形成高度的自律能力,想让孩子停止闹脾气,投入训练,就得想办法帮他疏导负面情绪,冷静下来。
疏导情绪的关键步骤就是:共情孩子的情绪和感受
在感受上和孩子站在同一边,能够让孩子放松下来,信任我们,提高孩子在后续步骤里的配合度。
共情的成功率取决于四个字:真情实意
什么叫真情实意?很简单,就是我们把视角转换成孩子,或者回想一下自己那些和孩子类似的事件,当时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就可以了。
比如我回想自己没有灵感,不想写作的暴躁情绪,就能理解儿子不愿做训练的感受了。
共情的具体方法包含三个关键点:
肢体动作:用可以和孩子保持平齐的姿势面对孩子,比如蹲下来,坐在孩子对面,不要居高临下看着孩子,这个姿势太有压迫感。
眼神表情:充满关心地看着孩子的眼睛,不要有嫌弃、不耐烦、暴躁、质疑这样的表情(虽然我们此时真的有这些情绪,但也得劝劝自己,别表现出来)。
语言表达:“我知道这个训练对于你来说,很枯燥,每天都做确实很烦恼,所以你会发脾气生气,我能理解你的感受,妈妈抱抱,希望这样你能舒服些,”
这是一个固定表达模式,“我知道XXX事情让你觉得生气、烦躁、伤心(情绪词语),我能理解你的感受,妈妈抱抱,希望这样能让你舒服一些(给孩子一个宣泄情绪的具体方法)”
使用这样的共情方法,儿子基本能在5分钟左右冷静下来,并且我自己也会在这样的方法中“柔软下来”,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。
2、告知后果,让孩子做出选择:训练or不训练
情绪处理完以后,我们必须得再次面对训练,那么很可能会再次激起儿子的负面情绪,因为训练才是负面情绪爆发的核心原因。
我需要让儿子从“动机感”这个角度上明白:为什么要做训练?我能从训练中获得什么益处?不训练会让我失去什么?
只有把训练与儿子自身利益、感兴趣的事情、舍不得的东西捆绑在一起,他才能有目标感和必须要做的动机。
所以,我告诉儿子:训练眼睛这个事情,虽然烦躁,但是关系到你最爱的几件事,画画、看书、拼积木,这些都是近端用眼活动,如果不训练,眼睛就不好,眼睛不好,这些活动都不能做,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训练的原因。
现在,我把决定权交给你,你来决定要不要继续训练,如果训练,我们就一起想一个能让训练变得轻松有趣的办法,如果不训练,我就要把纸笔、书、玩具都收起来,保护你的眼睛。
儿子思考了两三分钟以后,告诉我他的决定是:不训练。
听到他的决定,我一点也不意外,因为这是孩子的本性,接下来我需要做的是,果断的收起儿子的画笔、纸、积木、书太多收不了,只能是随时阻止他看书。
刚开始儿子不以为然,在房间里跳沙发、跑来跑去、拿抱枕当玩具,特别高兴,但是到了睡前,他开始尝到“苦头”了,他习惯睡前看书,但是被我拒绝了,开始哭闹,央求着只看一本,我不发火,也不讽刺他,只是重复后果:你下午的选择是不训练,那么你就得承担不训练的结果,不能看书。
说完后果断关灯,哄睡,不因哭闹而妥协。
第二天,儿子对我说:妈妈,我今天要好好训练,然后我就能看书画画了是不是?
用一天不训练的“代价”,让儿子亲身体会“选择对自己的影响”,是值得的。
从内驱力上来说,儿子明确了,训练是为了让自己可以继续做喜欢的事情,而不是因为医生、家长的强制要求。
3、引导孩子思考,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困难
既然儿子“回头是岸”,决定继续训练,那么我需要引导儿子找到一个办法,来解决训练枯燥的问题,如果没有解决办法,依然会退回到情绪爆发的节点。
于是我问儿子:你有什么办法,可以让训练变得有趣起来,比如设置个游戏?
儿子想了半天,没有头绪。
我决定“抛砖引玉”,说:我有个主意,咱们就玩个恐龙检查视力的游戏吧,恐龙捕猎也需要视力好对不对?那我们就来给各个恐龙检查一下视力,看谁能通过检查。
儿子一听“恐龙”,立马激动得附和道:我喜欢这个游戏,那我们就先让阿根廷龙来吧。阿根廷龙要吃高处的树叶,所以需要看清楚,阿根廷龙得做100个才行(自己进一步完善了游戏细节,制定了目标)。
4、带着孩子一起实施解决办法,开启表扬模式
游戏设置好以后,儿子立刻坐得端端正正,认认真真的开始训练,指一个视标,数一个。
就这样,阿根廷龙做了100个视标,霸王龙做了200个视标,三角龙做了400个视标,20分钟的翻转拍训练就在“检查视力”的游戏中愉快、顺利的结束了。
中途如果儿子坐歪了,抖腿,我只要说一句:霸王龙请坐正,别抖腿,儿子立刻安静坐好。
训练结束后,儿子格外兴奋,说:训练也没那么难嘛,只要有游戏,就能很快做完,明天就该翼龙、蛇颈龙检查视力了。
整个过程,我都会找准时机表扬儿子:
哇塞,霸王龙果然厉害啊,马上就要超过阿根廷龙了! 霸王龙竟然做了200个!他的视力一定越来越好了,能更快速的发现猎物了! 天呐,三角龙居然做到了400个,太有毅力了吧! 今天的训练真是太有意思了,而且训练效果非常好,你的恐龙游戏解决了训练枯燥这个问题呢!儿子逐渐在我的表扬中笑开了花,感受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5、让孩子品尝“胜利果实”
既然训练完成度这么高,那就要趁热打铁让孩子“品尝胜利果实”,以便巩固前面几个步骤的效果。
我告诉儿子:由于你今天训练非常高效、姿势标准、没有中断,所以你今天的眼睛要比昨天的好很多,那么晚上就可以多看两本书啦,你可以看那本最爱的恐龙大百科。
这一步和第二步的“选择”形成闭环,儿子体会到了两种不同的选择带来的影响:
不训练眼睛,得到是短暂的自由快乐,但是会失去更多能带来快乐的事物。 训练眼睛,失去的是短暂的玩耍时间,但会得到更多享受快乐的机会。6、复盘,引导孩子“正确归因”
我们定期会去医院复查眼睛,由于平时严格执行训练计划,所以每次的复查结果都不错,我也会抓紧这个机会,带孩子复盘,引导孩子“正确归因”。
我不会直接夸他真棒,真厉害,真坚强,这样的表扬太空泛,我会说:
今天的检查结果很不错,你的眼睛恢复的越来越好了,这是因为你每天坚持训练,坐的很端正,每一个视标都指正确,眼睛一直盯着训练屏幕。 虽然中间有几次不想训练了,但是你都能想到办法,来解决训练枯燥的困难,妈妈真挺佩服你的。我这么说的目的是:让儿子将“进步、成功的原因”落在具体的操作细节上,形成“我怎么做才能解决问题,取得进步”的思维模式上。
这也符合幼儿认知模式: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具象的基础上。
以上就是解决孩子遇到困难闹情绪的万能流程浙江股票配资,如果你也正头疼如何引导孩子,不妨试一试,或许会找到突破口。
发布于:陕西省红太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